
黄土高原上,红苹果“登陆”南极丨“六村六业”看陇原振兴
编者按:
甘肃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,有着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,复杂的环境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,甘肃举全省之力攻下了“绝对贫困”这座横亘陇原大地千百年的堡垒,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,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彻底撕下了“苦瘠甲天下”的标签。
摆脱绝对贫困后,乡村振兴战略为甘肃农村带来历史性机遇。甘肃全面谋划高质量发展,各地因地制宜、各展所长,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,越来越多的传统种植养殖产业焕发新活力,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发展,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西部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。截至2024年底,甘肃“牛羊菜果薯药”全产业链产值达4928亿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.4%。
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“收官之年”。记者走进甘肃6个代表性强、特色鲜明的村庄蹲点调研,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陇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真实图景:在秦巴山区的白龙江畔,看“椒冠军”如何远销东南亚;在青藏高原,看“天然石城”如何旅游出圈;在黄土高原曾经苦甲天下之地,看“洋芋蛋”转型“科技薯”;在陇东革命老区,看羊产业如何链接澳大利亚、粤港澳大湾区;在祁连山麓的河西走廊,看玉米制种如何撑起全国“半壁江山”;在全国苹果主产区的苹果树下,看小苹果如何走向全世界、登陆南极。来自甘肃6个村庄的生动记录,既是甘肃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集中画像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西北农村的全方位展现。
在广袤的陇原大地,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现,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脚步蹄疾步稳。
4月,黄土高原在春风中苏醒,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果农们正在给果树施肥、压枝,期待又一年的丰收。
▲静宁县的苹果丰收场景「受访者供图
甘肃是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第二大省和核心优势产区,其中,被评为“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域”的静宁县,犹如一面镶嵌在大地褶皱中的“镜子”,折射着甘肃苹果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。这里种植的苹果已走向中亚、东南亚、欧美市场,甚至曾作为补给品,随中国极地科考船登陆南极。
“以前种小麦、玉米,一些群众发觉苹果效益好,零星栽植。上世纪80年代,县里制定果业发展规划,我们成了最早规模化种植苹果的村子。”静宁县治平镇雷沟村党支部书记雷进军说。
得益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,苹果在绵软的黄土地上安了家,并很快在市场上打出名气。“上世纪90年代末,村里几乎家家种苹果,一到秋天,全国的客商都来抢货,家底慢慢厚了。”雷进军说。
新世纪后,雷沟村走进树龄老化、产值低下的瓶颈期。随着越来越多青壮年外出务工,依赖人力的传统果园无法承托村庄的发展。
2017年,雷沟村响应政府号召,率先实施老果园改造项目。一批批老果树“功成身退”,凝结着全县果业技术干部心血的本土苹果品种“成纪一号”“静宁一号”依托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落地生根。
“新果园光照、通风好,新品种适合本土气候,果型、色度、口感都升级了,5年就能丰产。”64岁的果农雷小军敏锐关注市场,在改果园、学技术的浪潮中期待丰收季。
当地还积极响应全省产业发展要求,加大“院地合作”“院企合作”力度。雷沟村建起现代苹果产业园,一排排果树倚靠支架生长,土层下,尼龙地布保湿、防杂草,精准配比的水肥通过管道直达根系。
去年秋天,雷沟村改造的第一批果园成功挂果,亩产最高可达3吨,每亩比传统果园增收2000元。雷进军说:“去年全村果品产量1.2亿吨,果品收入8400万元,人均果品收入4.7万元。”
在“苹果经济”的带动下,一些青壮年返乡创业。36岁的“新农人”胡小康说:“现在多数环节能机械化操作,村里建了气象监测站、病虫害监测站,种苹果不再看天吃饭。”
通过雷沟村果业协会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帮助,胡小康获得农机租赁、技术培训、销售拓展等服务。如今,他家的苹果销往十几家大型商超,甚至被端上国外消费者的餐桌。
山乡外,苹果的故事还在续写。在静宁苹果种苗研发组培繁育中心,脱毒种苗实现自主繁育;在本土企业家的工厂里,苹果经过专业生产线的分拣、加工,变为果汁、果脯、果醋、果干……
苹果为乡村发展注入甜蜜能量。2024年,甘肃苹果栽培面积稳定在580万亩,苹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全产业链,串起5100多个农民合作社、1600多个家庭农场。
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紫轩 吕京笏 刁慧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