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杨家山里”新天地
在当地人的记忆里,三山环抱、素来贫瘠的“杨家山里”,从未像现在这样游人如织,车来车往。
位于青岛西南一隅的“杨家山里”,是一条清亮河流串起的8个自然村的集合,如今成为小红书上的“出片”宝地。
驱车进山,宛若进入花海:一丛一丛的白色樱桃花,深红浅粉的娇美桃花,亮黄色的连翘,还有数不清的海棠、丁香、杜鹃、杏花……
行至上沟村,一棵400多年的老槐树旁,藏着一家名为“老石头”的小酒馆。爬满藤萝的围墙由山里石头堆砌而成,沿着石阶进入小院,别有一番天地——
屋内,时髦的白领们点上一杯飘着盐渍花瓣的“夏日樱花”特调鸡尾酒,再配上手作的无花果糖;院中,百年杏树发新芽,空气中,红茶香夹杂烘烤的花生、红薯、板栗的香气,原来是一家人在“围炉煮茶”。
离开小酒馆,进入山腹,不多时便来到“杨家山里”最热闹的地方——黄泥巷村。
漫步在百年石桥上,只见白墙红瓦,花木夹道,水车转动。
露天集市布置起来了。铺着台布的桌子旁,村里的大娘们穿着统一的红马甲,售卖山里企业生产的特色商品——有“‘莓’你不行”“拒绝Emo”“永远的神”等会“玩梗”的精酿果啤,用山里“饽饽蒿”炒制的茶,还有自制樱桃、杏子果酱……
除了“正规军”,路边聚满了兜售自家山货的村民。“刚下的鹅蛋”“早上摘的山菜、荠菜”“自家晒的红薯干”……叫卖声不绝于耳。
“生意中不中?”
“游客多,一上午就全卖完了!”
临近中午,黄泥巷的几家农家宴门口都大排长队。柴火灶烧的走地鸡、红烧水库鱼、榆钱窝头、板栗包、蒸山菜……等了40分钟后,在一家名为“老区农家”的饭店,我们终于吃上了心心念念的“庄户饭”。
询问服务员才知,大厨正是老板娘王黎沙,今年36岁。她曾是一名箱包厂的打工妹,后来嫁到黄泥巷村。几年前看见同村的人开农家宴挣了钱,她借了1万元,开始创业。钻研菜品、精进厨艺、开拓市场……在一家人的努力下,农家宴由一层平房变成了二层小楼,地方还是不够,又在河对岸租下院子,用来接待更多顾客。
“太忙了!一天要接待40桌,光服务员就雇了9个。”炒完了中午最后一拨菜,王黎沙从厨房出来,眉眼含笑。“2018年,街道整修了河岸,扩大了停车场,我们的生意明显好了起来。以前山里穷,不少人家连媳妇都说不上,现在我在外边说自己是‘杨家山里’的媳妇,大家都高看一眼哩!”
好吃的很多,好玩的也不少。在游乐园里尽情撒欢,在田园会客厅学做豆腐、植物拓染,在花园里露营赏花,在“萌宠乐园”和小香猪、羊驼等小动物亲密互动……从小在农村生活的父母也感慨:山里游竟这样有意思!
曾经的“杨家山里”,有美景无人赏,樱桃、板栗等山货熟了却运不出去变不成钱。近年来,当地政府在这里打造乡村振兴样板,各路创业者带着创意和资金涌入,山里不仅通了马路,开起了花园、茶园、果啤厂、食品加工厂,还有了山居民宿、滑雪场、影视基地。
村民们纷纷端起“文旅饭”,有的开店,有的搞旅拍,有的客串群演,有的当园艺师……营生多了,腰包更鼓了!
种了一辈子樱桃的陈萍萍大婶当上了“院子旅居”的民宿管家,不仅能叠出小兔子、天鹅等10多种造型的毛巾,还是个插花达人。在家带孩子的杨美娟大姐如今能熟练地冲出一杯杯香醇的拿铁,还会烘烤美味的纸杯蛋糕。
“我们开展了‘时髦村民培训计划’,帮助村民学习新手艺。可别小看山里人,他们手巧,学东西也快!”在“杨家山里”发展农文旅产业的“85后”老板宋苗苗说。
对散落的8个村进行一体化规划和运营,开发樱桃包等文创产品,推出农副产品礼盒……去年,古朴又时尚的“杨家山里”旅游收入超1亿元。
“杨家山里”火了,宋苗苗也有了新烦恼:山里的樱桃就要熟了,旅游的人更多了,到时车位不够,农家宴等位时间过长怎么办?“我们还得想更多办法!” (任军)